1.jpg

西子灣隧道於1928年完工,連接了哈瑪星與西子灣之間的通行,作為壽山公園的相關建設,因而又稱壽山洞。在二戰期間,日本政府將此地做為防空壕及囤放物之處。爾後直至19501970年代街作為重要的民眾避難場所。

總長近400公尺的隧道內約可容納2150人,共有9個對外出入口,其中7個就座位於街巷之中,方便民眾快速避難。內部設有避難、行政、醫護等臨時指揮部,也建有完善的通風、排水、電力等設施,是相當完善的緊急防制處。

2004年由高雄市政府登陸作為歷史建築,目前設施由中山大學負責維護,內部依舊保有當時的結構,此次活動讓大家有機會深入秘境,一同走入歷史的痕跡、感受當年緊張的氛圍。

2.jpg

此次「部署壽山—西子灣隧道與全民防衛展」活動期間為09.30 — 10.23,參展別忘了提前至高雄幣平台預約https://reurl.cc/XVnXR7

3.jpg

隧道的入口處設有防爆門,用來阻隔外界和隧道間的通行,別小看這道看似輕薄的門,它可是能夠阻擋核彈等級的攻擊,要實際推動這道門更要花費極大的力氣,一個人是難以獨自推動的,所有避難人員都倚靠這小小的一扇門保障安危。

4.jpg

隧道內部部分環境年久失修,有些設施早已殘破不堪,此次展覽也特地將部分設施集合起來作為觀賞使用,顯現時間在此處流逝的碎片。

5.jpg

當年用來運送傷患的擔架及藥品,也被展示於醫護室,支架早已生鏽泛黃,布皮的部分也脫皮變色,頓時讓人觸目驚心。

6.jpg

隧道內也設有機房,裡頭的收音機播放著當時人們收聽的新聞資訊,在這個完全收不到訊號的空間,這就是他們唯一能和外界取得連結的方式。

7.jpg

8.jpg

圖中箭頭指向之處是士兵作戰使用的樓梯,樓梯外設有門廊阻隔,一民眾無法通行,且樓梯的坡度高達70度,需要耗費一番功夫才能爬上階梯,如此設計的目的,便是為了防止敵人輕易進入隧道。

9.jpg

除了樓梯外,有些角落也設有小小的窗口作為探視外面情形使用,窗口大約才兩個拳頭大,內部同樣設有隔離門作為防護。

10.jpg

因為隧道內是完全收不到訊號的,進入隧道之前,工作人員會先提供WIFI,並讓我們掃描QR code,接著可以選擇自己要扮演的身份,在這張圖表上會顯示每個人在隧道的位置,還有互動式遊戲可以體驗。

11.jpg

這是我私心在這次展覽中最喜歡的部分,角落的櫃子上擺放著手電筒,上面有告示牌寫著要我們用手電筒尋找線索,確切的位置在這邊就先不爆雷,在線索上面用手電筒照射幾秒鐘,再將手電筒移開後就會出現字樣,也是個趣味的小互動,手電筒的位置不太顯眼,很容易就會擦身而過了,有來參觀的朋友可以特別留意一下🔦

12.jpg

場內也有一些緊急避難的常識,應該準備的物品、緊急避難包等,圖中是設計給有寵物的人以及幼童的緊急避難包,右邊孩童的避難包還用童軍繩作成小雞的腳,非常童趣、可愛🐥

13.jpg

隧道的盡頭,也設有幾位藝術家的作品,以不同的方式講述著時代的軌跡。

 

整體來說非常喜歡這次的體驗,展覽的動線規劃十分流暢,即便在不熟悉的隧道,也不用擔心迷路或跟丟。設有互動式的設施,配合影音的播放,讓參觀時更有臨場感。出口外也備有緊急醫護人員,以防有訪客因密閉空間感到不適,防護準備做得相當充足,講解人員也一路提醒腳下可能絆倒的地方,以及頭頂不注意容易撞擊到的設施,到定點後一邊講解,也不忘留下時間供大家留影紀念,非常專業和貼心。

非常推薦大家把握這次活動的機會,親自走入隧道、走入歷史🚧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rista 的頭像
    Trista

    Trista

    Tris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