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想看大家介紹的是哈瑪星這塊土地的興衰與復興,從17世紀起打狗潟湖豐富的生態造就了這塊區域的人口聚集,漁業、曬鹽產業在此發展,18世紀後更開始有商船在此交易,碼頭、貿易戰、洋行、英國領事館都紛紛建立,呈現風光、繁華的風景,到了日本時代,台灣總督府為了更好的運輸發展,提出「打狗區改正計畫」,「哈瑪星」也是此時完成的都市計畫之一。

1.jpg

 

然而,隨著高雄漁業核心遷往前鎮,加上高雄港口貨運量下滑,哈瑪星這塊區域迅速衰弱,近十年間居民著手復興哈瑪星的計畫,期望能保留此地的歷史文化。「打狗文史再興公社」也在此興建。

2.jpg

3.jpg

 

4.jpg

裡面成列了過往漁民使用的器具及介紹。

5.jpg

還有過去漁村中女性的勞動,在男性從事出外捕魚的生產時,女性則透過製作手工販售貼補家用。

 

6.jpg

裡頭也也販售一些相關的文創商品,來玩的時候不妨選購幾項作為紀念。

 

不過真正吸引我目光的並非這棟建築,而是附近居民戶戶牆上都貼上的紅色海報「不遷不拆,守護哈瑪星」,簡短有力的標語,勾起我對此活動的好奇心。

7g.jpg

詢問之下,當地居民向我述說了這場運動的起源。在2012年時,政府希望徵收此塊土地,未來改建作為停車場使用,除了居住正義的問題外,當地的日式建築更有著多年的歷史,拆除後遺失的歷史痕跡更將不復存在,為此居民們才齊聚一堂,一心想共同守護這片他們扎根已久的土地。

 

8.jpg

9.jpg

雖然目前徵收的企劃遭到擱置,但由於此地的居民不享有土地權,僅擁有房屋權,他們依舊隨時面臨著土地徵收的風險,也造成當地居民在房屋老舊需要修繕時,會選擇以加裝保護的方式,而不願意重建,除了擔心付出高額重建的房屋要是遭徵收,花費的金錢都付諸流水外,也是對傳統建築的保護方式。

圖中可以看出樑柱上有所色差,便是加裝保護梁柱的時間不同所致。

 

10jpg.jpg

11jpg.jpg

附近更有許多建築早已處於荒廢狀態,雜草叢生外也多了份時光留下的美。這些看似只是充斥廢宅的區域,背後卻存在著一份份歷史記憶,是在地人的家,也是一種精神的流傳。

 

16jpg.jpg

這裡還有間傳統老屋改造的咖啡廳,礙於時間有限未能多做停留,之後有機會也想再來走訪,相信裡頭下有很多值得玩味之處。

 

17.jpg

下次路過這條看似平凡的小巷弄時,一起進來走走看看吧,裡頭還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故事等著我們去探索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rista 的頭像
    Trista

    Trista

    Trist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